查看原文
其他

我的flomo实践:现实世界的冥想盆

Ponge Yestoday
2024-09-20

本文为flomo周刊约稿,主要分享了我flomo的使用心得,原文可点击文后“阅读原文”跳转。也欢迎尝试flomo并关注公众号:



前几天,少楠发给我一段话:“flomo 对你来说,更像是:日记?灵感库?知识库?或者是其他的什么词好概括的?”
是啊,flomo 对我来说更像什么呢?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答案,就先忙别的事去了。
过了一段时间,一个词突然从脑海中冒出来:冥想盆。
冥想盆来自于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》一书。在书中,阿不思·邓布利多这样解释冥想盆的作用:
这时我就使用冥想盆,把多余的思想从脑子里吸出来,倒进这个盆里,有空的时候好好看看。你知道,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看出它们的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系。
Bingo!这不就是 flomo 给我的感觉!
flomo 的设计理念中讲究“留白”,并没有刻意引导用户如何使用这样一个工具,而是给予用户充分的探索空间。
信息过载是我们这代人必须面对的问题,flomo 的解决方案是颇有艺术性的。对我来说,flomo 就像冥想盆一样,可以随时清空自己脑子里繁杂的思绪,等有空的时候,再重新审视这些内容,进行关联、吸收和组织。
我使用 flomo 的主要场景包括:
  • 当做只发给自己的微博,记录当下的感受和想法;
  • 嵌入碎片信息管理的环节中,帮助吸收信息;
  • 摘录一些别人的 Aha! moment。

一、记录每一个当下的想法



随着年龄增长,我越来越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想了。朋友圈发的越来越少,微博也从和朋友互动的社区变成了看热搜的媒体。有时候有一些感想、一些思考,我很想表达,但又很怕“占用公共资源”。兴趣社区(例如即刻)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释放表达欲,但也有一些快乐(“快乐分享错了人,就成了显摆”)、牢骚、不平、愤怒,不适合放在网上。
直到有了 flomo。
flomo 类似微博的界面设计会让我在写东西的时候,更像是发微博,可是又不用担心别人看到。我毫无压力地将情绪释放在 flomo 里面,非常方便(打开速度快、跨终端同步、多渠道输入)。记录这一行为,既释放了当下的压力(对于有点内向的人尤其友好),又为自己增加了回忆的素材。有时候回头看看自己当时的情绪,也是蛮有趣的。

二、碎片信息的漏斗式管理



作为非典型的“知识工作者”(正所谓“投资是认知的变现”),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内容。财报和书籍还好,相对逻辑清晰,结构完整,无论是阅读还是整理都比较方便,但那些调研纪要和公众号文章,由于比较碎片化,吸收和组织就比较麻烦了。
我很早就形成了一套管理碎片化信息的系统,flomo 的出现让这套系统更加完善和好用。目前,这套处理系统大致有五个环节:互联网 → 收集箱 → 泛读 →flomo 笔记 → 定期输出 → 关联、复用和回顾。借助这套系统,我可以很好地将碎片信息整合到我已有的知识网络中。



互联网 → 收集箱(Inbox)
Safari 阅读列表




我之前会用“有道云笔记”或者“Pocket”当做信息收集箱,后来发现了 Safari 的阅读列表非常好用。对于一个苹果用户来说,Safari 的阅读列表可以实现跨终端同步,非常方便、速度又快。
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和信息焦虑,我看到我认为值得一读的内容,会第一时间放在阅读列表中,却不会第一时间清空它。目前我的阅读列表中躺着很多文章,我的处理方法是,在无所事事的时候,找到最早的一篇开始读。这个时候大部分文章都已经在我阅读列表里躺了至少一个月了。
就像浑浊的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一样,文章也是如此。很多文章,尤其是追逐热点的文章,当时看上去非常值得看,但等这阵风过了,你就会发现其实这类文章也没有太多营养。所以有不少文章,我读都没读就直接移除了。



收集箱(Inbox)→ 泛读
有道云笔记




在泛读的过程中,如果我认为文章还有保存价值,或者里面有一些数据或观点值得回顾的,我会在泛读的同时把文章保存在“有道云笔记”中(之前有遇到原文被删除的情况)。
原先,碎片化信息就这样“躺”在我的有道云笔记里。我会定期组织和整理有道云笔记里面的内容,重命名、加标签……但我往往会陷入整理信息的漩涡之中,大部分的信息我甚至都没有读过。不停地管理自己从未读过的信息,真的是我想要的吗?
有了 flomo 以后,我不会再花时间整理有道云笔记里面的内容了,泛读环节就简化为:从阅读列表里挑值得看的文章阅读,并在有道云笔记中备份,而且不必整理
这个时候,有道云笔记对我来说,就只是一个仓库而已了。



泛读 → 摘要阅读

flomo




摘要阅读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变化。
flomo 提醒我重新看待“收藏”这个行为:
推荐你换个角度来看待「收藏」。我们收藏本质是为了「记忆」,而记忆的最佳途径是: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译,拒绝复制黏贴。所以只是收藏而没有记录,就像一个知识的搬运工,没有在过程中给自己增加额外价值。毕竟大多数情况下,Read it Later ≈ Read it Never。放轻松,没必要捕捉 100% 的信息,你自己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。
受到 flomo 影响,我开始更频繁地针对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文章做摘要阅读。而且,随着记录慢慢成为我的一种习惯,除了文章,我也会开始记录一些播客和视频的要点。
我们认为,笔记产品的核心不是在于功能强大和排版好看,更不是去模拟传统的写作环境。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不是思考如何组织,而是先把想法和知识点记下来。毕竟重要的不是记出漂亮的笔记,而是更好地思考。真正好的笔记产品,应该能让你记录的更多,因为只有被记录下来的想法才有价值,而正是这些积累逐渐形成了你独特的知识网络。
摘要阅读更像是精读,是信息吸收的过程。单纯的信息无法输出、关联、复用,但是思考可以。flomo 帮助我完成了从信息到观点的转化。



摘要阅读 → 定期输出
Newsletter




随着 flomo 里面的的笔记越来越多,定期的整理和输出就成为了必需。
之前的 flomo 周刊,阿粒曾经展示了她如何把 memo 编织成网。而我的方式就是 Newsletter。相比之前的摘要阅读成果,使用了 flomo 之后记录的丰富性大大地提高了。
感谢 flomo,感谢开发者。



定期输出 → 关联、复用和回顾
obsidian




已有资料的关联、复用、定期回顾,我目前并没有使用 flomo,因为 flomo 里面的笔记相对粗糙,会缺乏一些针对性(希望 flomo 以后能够批量选择标签进行回顾),我主要使用的是 obsidian。
定期输出的时候,我会把所有的文章都写在 obsidian 里面,通过 obsidian 的双向链接进行已有知识的关联、复用和回顾。当然,flomo 提供的随机回顾机制,会在这种系统回顾基础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。

三、捕捉其他人的灵光乍现



上面两个是我使用 flomo 的主要场景。除此之外,有一些其他人的灵光乍现,我也会同步记录到 flomo 里面。这一部分目前我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,或许未来还有持续优化的空间。
这些别人的 Aha! moment,我会放在每期 Newsletter 的后面,欢迎阅读。

四、结束语



最后简单说一下目前的标签系统。我的标签是按二维展开的,一部分是类型,一部分是内容。上次听播客,貌似未来 flomo 能够根据多种标签筛选展示特定内容(类似 excel 的筛选功能),希望早日实现这一功能吧。
类型维度:笔记(书籍、文章、播客、视频、路演)、感想、观察、思考、摘录
内容维度:生活、娱乐、提升自我(妙言、名字解释、新知、效率工具、自我管理)、投资研究(理念方法、宏观与市场、企业管理、人、行业、公司)
少楠曾经说过,flomo 的定位不应该是效率工具,而是思维工具
深以为然。
其实,不仅仅是 flomo,所有的工具(印象笔记、幕布、obsidian、notion)都应该是一套思维的展现形式。目标是什么,如何执行并实现这个目标,往往比选择什么工具更重要。
“日拱一卒无有尽,功不唐捐终入海”,祝愿大家不断进步,常有收获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Yestoday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